肌膚橡膠化(二)

「橡膠肌」,其形容肌膚質地猶如橡膠般僵硬、缺乏彈性,
與健康肌膚柔軟且富有張力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肌膚質地的改變,並非簡單的表面缺水或老化,而是涉及皮膚深層結構與表層代謝的雙重失衡。
然而部分強效促進型抗衰老成分的不當使用,更是加速了「橡膠肌」的形成。

 

1.橡膠肌的結構性改變:深層與表層

從皮膚生理結構來看,「橡膠肌」的形成,可分為深層與表層角質的異常
或纖維化現象兩大層面。

對於深層動態平衡與膠原形態的比例
皮膚中主要由1型與3型膠原蛋白構成支撐肌膚及維持柔滑質感的「物質」,正常情況下,二者能維持動態平衡。

嬰兒肌膚爲例,1型與3型膠原比例接近1:1,因此呈現嫩嫩滑滑質感(但緊致度和支撐會較成年人肌膚弱)。

成長後(青年),比例逐漸轉為約6:4,肌膚兼具彈性與支撐力(緊致及支撐度明顯提升,但減弱了嬰兒肌膚的滑嫩質感。)

最後當進入熟齡狀態開始則轉為約8:2甚至9:1的比例,此時便會出現鬆弛及細紋,但不太會出現粗糙狀態。

那麽爲什麽皮膚會有粗糙情況發生?
正常情況下,皮膚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自然衰老是有序退化的,僅為漸進性鬆弛、細紋等生理性改變(此外就是黑色素累積等)。

過程就是成纖維細胞活性自然減弱,導致膠原蛋白代謝速率每年下降1%-2%,彈性纖維緩慢分解,皮下脂肪逐漸萎縮,造成合成減少。此變化雖會造成皮膚鬆弛、皺紋形成,但膠原纖維仍保持基本有序排列,皮膚觸感柔軟。這可以觀察上一代老年人的皮膚狀態,他們日常護理以清潔、保濕為主,鮮少接觸高濃度活性成分或高能量美容療程。他們的皮膚雖普遍存在鬆弛、老年斑及細紋,但觸感依然保持相對柔軟平滑,並無過多異常粗糙/橡膠化/纖維化/毛囊角化/顆粒感等。這種就是自然衰老的皮膚質地,與「橡膠肌」是不同的

然而,若皮膚呈現異常粗糙/橡膠化/纖維化/毛囊角化/顆粒感質地,實則是過度追求膠原增生所導致的情況,因爲過度使用高能量儀器、濃度過高的細胞增生成分(或強光害/輻射等),打破了平衡,特別在於膠原合成上,導致1型膠原異常增生、3型膠原相對不足的情況,令肌膚橡膠化。

對於表層:角質代謝的失序和物質瓦解

表層肌膚/肌膚屏障(包括角質、菌群等),主要又六大物質組成:水質、膠質、油份、脂質、蠟質以及蛋白質,這些物質構成了維持肌膚健康的基礎防線(肌膚屏障),能抵禦外界微生物入侵,抗菌,保持水分,吸收和「排泄」,讓皮膚保持柔軟與彈性等作用。需注意,表層肌膚擔當著保護底層細胞的重要角色。

因此表層肌膚/肌膚屏障的健康和結構的完整度直接及間接地影響整體皮膚質素

然而對於表層肌膚結構的異常,肉眼看到的則體現為角質層結構改變。因角質細胞代謝紊亂失序,和六大物質結構的瓦解導致失衡時,會使角質細胞排列不規則、堆積異常,形成類似「毛囊角化」的粗糙顆粒感。

這些凸起的角質顆粒不僅影響膚觸與光澤,最重要是代表著表層肌膚的結構異常,阻礙護膚成分吸收和失去原生保護力。

通常都是由長期使用强度去角質、酸類或潔膚的護膚品開始令皮膚屏障受損,以及吸收過多日常護膚品當中的添加劑後逐漸瓦解構成表層肌膚結構的六大物質,導致肌膚引發一連串問題,常見或最先看見的就是炎症(包括疹子,皮炎,痘痘,玫瑰痤瘡等)

 

2.膠原蛋白生長的機制和生理限制

對於膠原蛋白的生成,需明確兩個核心要點:

(一)膠原蛋白的生長模式以代謝為主軸,而非以單純的增生作為核心機制。而其新增與合成僅為代謝循環鏈中的一個環節,並無法獨立運作的,所以必須依賴完整的生理循環才能發揮效能。

(二)纖維細胞作為膠原蛋白的主要合成細胞,其生理功能存在嚴格的調控機制。當纖維細胞接收過度的刺激信號時,並不會持續提升酶活性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相反,過重的代謝負荷會誘發細胞功能性抑制,進而限制膠原蛋白的合成效率甚至造成創傷性蛋白(變性蛋白)。

因此增生膠原是有上限的(若要完整的「組裝」完成的話),而且過多的刺激增生都會造成變性蛋白,逐漸沉積,同樣亦為「橡膠肌」成因。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