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膚(一)

「皮膚的潔淨程度」還是現今護膚根深蒂固的概念之一,大部分人視皮膚表面的污垢、油脂、角質代謝物及細菌或蠕形蟎為痤瘡、炎症(包括濕疹、玫瑰痤瘡)等皮膚問題的主要原因,並將「徹底清潔」、「角質代謝」、「殺菌殺蟲」定為護膚必要程序。然而,從皮膚生理及結構觀察,多數皮膚炎的根源並非外源污染物累積,反而是由不恰當的清潔與消炎殺菌行為導致的皮膚屏障功能失調,繼而引發皮膚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身體及免疫力等)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具備精密的自調控機制(包括自我修復),在健康皮膚表面上覆蓋了一層含酸性保護膜(由皮脂腺分泌的脂質和一些保濕因子構成),這也是肌膚屏障的一部分,既能阻擋外界病原體入侵,又為皮膚常駐菌群(如表皮葡萄球菌)提供微生態穩定。

然而一些强力清潔成分例如:強鹼性皂基/界面活性劑類潔面產品通過强行溶解油脂,來實現高效清潔,卻導致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神經酰胺、脂肪酸、膽固醇)流失。令屏障受損後,誘發表皮細胞代償性增殖,導致角質層異常增厚(這也是毛囊角化其一原因)這種增厚情況并非屏障强化的情況,相反是受損的表現(因此毛囊角化多伴隨「敏感肌」)。

此外皮膚的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也是過度清潔的另一嚴重後果。正常情況下,皮膚常駐菌群與宿主維持共生關係,並且抑制致病菌生長。然而,強力清潔劑在清除污垢的同時,會無差別殺滅有益菌群,導致皮膚微生態多樣性下降,為炎症反應埋下隱患。

由此可見,傳統認知將痤瘡歸咎於皮脂與細菌感染,不是主因,實際上屏障破壞才是關鍵因素

重新構建護膚觀念,需以維護皮膚屏障功能為核心。健康皮膚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避免使用强力表面活性劑或高含量的清潔產品,減少去角質頻率(若希望改善外觀上問題,也應選擇適當的角質處理手法),才是預防皮膚炎症的方法。

因此SKINBB認為以清水洗面已經十分足夠,而一些老廢死皮和油污亦只是外觀上或微小的吸收力影響而已。但若果希望更進一步的清潔和處理角質及油污,其實也無須使用高度清潔的介面活性劑(除了需要卸除彩妝或某些較多乳化劑尤其抗油防汗水類的防曬產品外可使用高度清潔的介面活性劑)。

因爲皮膚皮脂腺分泌的天然磷脂類物質(脂質)已具備兩親性分子結構(親水頭部與疏水尾部),在與水和酸性皮脂膜電解質接觸時會形成膠束結構,通過輕微的推動(摩擦),甚至無需外力介入即可自發進行自然的乳化作用。(這就是爲什麽出油和汗水可使某些較少添加劑的妝物溶化),因爲皮膚本來就帶有自我保護機制中的排污功能,只是後世的人類為追求非自然的觀感,在化妝品裏添加不應屬於皮膚的化學物質,所以這些化學物質必須使用介面活性劑作清理。

但在無妝容的正常生理狀態下,用清水潔膚(清潔效率雖低於合成表面活性劑)已足以清除90%以上的灰塵、皮脂堆積及角質碎屑,且不會破壞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的有序排列。

以清水潔膚不是一種儀式或簡約護膚的意義,而是實際上肌膚能自行透過水排污,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從小保持正確的護膚觀念,不是所有肌膚都需要使用上鹼性皂基/界面活性劑類產品來清潔皮膚,某程度上死皮和油脂是保護肌膚的友軍,只是可能清除後皮膚看起來更白更細緻而已。

利用清水與皮膚自身的乳化排污機制適用於無妝或日常肌膚,而複雜污垢或彩妝則需使用上含界面活性劑產品,但需注意避免過度清潔破壞屏障

返回網誌